作者:ada1988于 2022年12月08日 发布在分类 / 我的世界 / 古文化 下,并于 2022年12月08日 编辑
    道德经-道经

       8

       0


    道经·第一章
    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    可以言说的道,并非真正的、恒常不变的道,恒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;可以用文辞说出来的“名”,都不是永恒、终极的“名”。“无”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;而“有”,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。因此,要常从“无”中去观察领悟“道”的奥妙;要常从“有”中去观察体会“道”的端倪。无与有这两者,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,都可以称之为玄妙、深远。它们不是一般的玄妙、深奥,而是玄妙又玄妙、深远又深远,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(从“有名”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,“道”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)。
    道经·第二章
  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,恒也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(万物作焉而不辞 一作:万物作焉而不为始)
    天下的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,就显露出丑来了。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,就显露出恶来了。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,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,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,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,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,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,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。这是永远不变的——恒。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,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: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拒绝他们,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,不加自己的倾向,功成业就而不自居。正是因为不居功,所以功绩才不会泯灭
    道经·第三章
    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;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    如果社会不过分推崇贤才异能(即鼓励人民竞相成名),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去争名逐利;不看重稀贵之物,就不会有偷窃的人;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,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。因此,圣人的治理原则是:使其心无所求,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,使民志向符合自己的能力,使民坚韧自己的骨气。使圣人治下的生民对于对立的两个概念达到无知的境界,从而不会有欲念的羁绊。即使民知道了也不敢知不敢要。做到无为,那么就不会治理不好国家。
    道经·第四章
    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    道是不可见的虚体,虽空虚无形,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,不可估量。它是那样深邃,好像是世间万物的根本。消磨它的锋锐,解除世间的纷扰,收敛它的光耀,混同于尘垢。它看起来幽隐虚无却又实际存在。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,在可见的具体事物形成之前,它就已经存在了。
    道经·第五章
   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    天地无所谓仁爱,把万物当成刍草扎成的用作祭祀求福的刍狗;圣人无所谓仁爱,把百姓当成刍草扎成的用作祭祀求福的刍狗。 天地之间,岂不像个风箱的皮囊? 空虚但不会穷竭,愈鼓动风就能愈多地产生出来。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,不如始终持守虚静。
    道经·第六章
    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
    道是虚空不定,变化永不停歇的,是生育万物的神秘莫测的总根源。微妙的生母之门,就是天地的根本。连绵不绝啊!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,作用是无穷无尽的。
    道经·第七章
    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(后其身 一作:退其身)
    天地永远都存在。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的运行、存在不是为了自己,不因其他事物变化而变化,所以它能保持它的长久性永恒性。因此,有道的圣人让自己利益位于众人之后,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众人的前面;将自己置于度外,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。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,反而能够成就自身吗?
    道经·第八章
    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   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。不与世人一般见识、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,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。品性高洁的人,居处善于选择地方,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,待人善于真诚、友爱和无私,说话善于恪守信用,为政善于精简处理,能把国家治理好,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,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,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,招来怨咎。
    道经·第九章
   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
    手里拿了东西再加得很满,不如适时停止;显露锋芒,锐势难以保持长久。金玉堆满房屋,谁也不能长久守住。富贵又骄纵,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;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,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。
    道经·第十章
    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涤除玄鉴,能无疵乎?爱民治国,能无为乎?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生之、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。是谓玄德。
    精神和形体合一,能不分离吗?聚集精气达到柔和,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?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,能没有瑕疵吗?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?口鼻自然地开闭,呼吸吐纳,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?通达四方,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?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己有,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,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,这就是最高深的“德”。
    道经·第十一章
    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   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,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,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。用泥土烧成的器皿,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,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。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所以,“有”带来利益,“无”带来作用。
    道经·第十二章
    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    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,容易使人眼花缭乱;纷繁嘈杂的音调,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;香馥芬芳、浓郁可口的食物,容易败坏人的口味;纵情狩猎,使人心情放荡发狂;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。因此,圣人致力于满足基本需求即可,不耽于感官的纵情享乐,所以面对诱惑要有所取舍。
    道经·第十三章
    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故贵以身为天下者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者,若可托天下。
   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感到惊恐,重视大患,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。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侮辱都感到惊恐呢?宠爱是卑下的,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,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。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。什么叫做重视大患,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?我之所以有大患,是因为我有身体;如果我没有身体,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?所以,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;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。
    道经·第十四章
    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於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(执今之道 一作:执古之道)
    看它看不见,把它叫做“夷”;听它听不到,把它叫做“希”;摸也摸不着,我们把它叫作“微”。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,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。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,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,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,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。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,不见物体的形象,这就是“惚恍”。迎着它,看不见它的前头,跟着它,也看不见它的后头。把握着早已存在的“道”,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。能认识、了解宇宙的初始,这就叫做认识“道”的规律。
    道经·第十五章
    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;豫兮若冬涉川;犹兮若畏四邻;俨兮其若客;涣兮若冰之将释;敦兮其若朴;旷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浊;孰能浊以止,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,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(古之善为士者 帛书版:古之善为道者)
    古时候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,微妙通达,深刻玄远,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正因为深不可识,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:他的小心谨慎啊,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;他的警觉戒备啊,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,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;他的拘谨严肃啊,就像在做客一样;他的融合可亲啊,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;他的醇厚质朴啊,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;他的旷远豁达啊,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;他的浑厚宽容啊,就像浑浊的江河大流一样。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,慢慢澄清?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,慢慢显出生机?保持这个“道”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遮蔽自己而达到新的境界。
    道经·第十六章
    致虚极;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   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,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。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,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。万物纷纷芸芸,最终都将各自返回它的本根。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“静”,“静”就叫做复归本性。复归本性就叫自然,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,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,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。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,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,公正就能周全,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“道”,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,终身可免于危殆。
    道经·第十七章
    太上,不知有之;其次,亲而誉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悠兮,其贵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:“我自然”。
    最好的统治者,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;其次的统治者,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;再次的统治者,人民畏惧他;更次的统治者,人民轻蔑他。统治者威信不足,人民才不相信他。圣人施道,悠闲自在,少发号施令,事情办成功了,老百姓说“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。”
    道经·第十八章
    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    大道的荒废,人们才开始推崇和赞扬仁义道德;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,才会产生虚伪狡诈;家庭的不和睦,才能显示出孝与慈;国家陷于混乱,才会出现忠臣。
    道经·第十九章
    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绝学无忧。
    抛弃聪明智巧,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;杜绝仁慈,抛弃道义,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;抛弃巧诈和获利,就不会再出现盗贼。“圣智、仁义、巧利”这三者全是巧饰,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,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,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,减少私欲杂念,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,才能免于忧患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章
    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;儡儡兮若无所归。众人皆有馀,而我独若遗。我愚人之心也哉!沌沌兮!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澹兮其若海;飂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    应诺和呵斥,相距有多远?美好和丑恶,又相差多少?人们所畏惧的,不能不畏惧。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,像沙漠一样,面积广大无边,无边无际,永远没有尽头。而人们却熙熙攘攘的拥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,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,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。唯独我漠然于此而无动于衷,混混沌沌的样子,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;又象疲倦闲散的样子,好像浪子没有归宿。众人都富余的东西,我反而要舍弃。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!世人都喜欢炫耀,而我却昏昏昧昧;世人都精明机巧,而我却无所辨识的样子。一边静的像海似的,另一面却像不止的狂风。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,唯独我固守着原始质朴的状态。我与人不同的原因,是因为以“道”为贵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一章
    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?以此。
    最大的德,其表现为对道的顺从。“道”,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。它好像有又好像无,好像是实际存在的,又好像是虚的,在惚兮恍兮中好像有象呈现,但又在惚恍中好像有可见得到的物质产生。幽暗而又深不可测的一定是道中蕴含了促进事物生长的精气;这精气是最真实的,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一切信息。从当今上溯到古代,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,依据它,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。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?是从“道”认识的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二章
    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“曲则全”者,岂虚言哉!诚全而归之。
    弯曲可以保全,受压反而伸直;低陷得到充盈,凋敝于是更新;单一因而得到,繁多所以迷惑。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。不只是看到自己,反能更明了世事;不自以为是,反能是非彰明;不自己夸耀,反能得有功劳;不自大,所以才能长久。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,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。古时所谓“委曲便会保全”的话,怎么会是空话呢?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三章
    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?故从事於道者,同於道;德者,同於德;失者,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    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。再大的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,再大的雨下不了一整天。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呢?是天地。兴风起雨尚且不能持久,更何况是人呢?所以,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,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,失道失德的,行为就是暴戾恣肆。同于道的人,道也乐于得到他;同于德的人,德也乐于得到他;同于失的人,失也乐于得到他。统治者的诚信不足,就会有人不信任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四章
    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;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;自矜者不长。其在道也,曰余食赘形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    踮起脚尖想要站得更高,反而站不稳;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,反而走不远。局限于自己所见,就看不明白;以自己为对,就遮蔽真相;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,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。从“道”的角度衡量,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,只能说是剩饭赘瘤。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,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五章
   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   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,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。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,寂静而空虚,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,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,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。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所以勉强把它叫做“道”,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“大”。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,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,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。所以说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也大。天地间有这四大,而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。在这四大之中,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,繁衍生息;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,化育万物;自然气候,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“大道”运行;大“道”则依据自然之性,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六章
   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,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,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
   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,静定是躁动的主宰。因此君子终日行走,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,即使有奢华的享受,他也漠然处之,从不沉溺其中。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,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?轻率就会失去根本;急躁就会丧失主导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七章
    善行,无辙跡;善言,无瑕谪;善数,不用筹策;善闭,无关楗而不可开;善结,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。是谓要妙。
    善于行走的,不会留下痕迹;善于言谈的,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;善于计数的,不用筹码也能计算;善于闭守的人,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;善于捆缚的人,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。因此,圣人经常挽救人,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;经常善于物尽其用,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。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。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,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。不尊重自己的老师,轻视借鉴的作用,自以为聪明,其实是糊涂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八章
    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
    知道自己的强健,但仍只展现柔弱的一面,就像是天下的溪谷一样能滋养万物生长。能够如同溪谷一样滋养天下,就能保持自身道德品质不丢失,回归到婴孩一般纯真自然。深知什么是明亮,却安于暗昧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模式。甘愿做天下的模式,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,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。深知什么是荣耀,却安守卑辱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川谷。甘愿做天下的川谷,永恒的德才能充足,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。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,有道的人沿用真朴,则为百官之长,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。
    道经·第二十九章
   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夫物或行或随;或嘘或吹;或强或羸;或载或隳。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    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制的办法去做,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。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,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,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,就一定会失败;强力把持天下,就一定会失去天下。由于圣人不妄为,所以不会失败;不把持,所以不会失去。世人秉性不一,有的前行有的后随;有的气缓,有的气急;有的刚强,有的羸弱;有的安定,有的危险。因此,有道的人要去除那种极端的、奢侈的、过度的措施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章
    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。其事好还。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善者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骄。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
    依照“道”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,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。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。军队所到的地方,荆棘横生,大战之后,一定会出现荒年。善于用兵的人,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,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。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,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我夸耀,达到目的了也不要骄傲,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,达到目的却不逞强。事物壮大了,就会走向衰亡,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;不符合于道的,就会很快走向败亡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一章
    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处之。杀人之眾,以悲哀泣之,战胜以丧礼处之。
    兵器啊,是不祥的东西,人们都厌恶它,所以有“道”的人绝不用它解决问题。君子在和平的生活中,以养阳摄生为务,以崇尚生生不息为旨。在战争的时期,用兵则奉行诡道。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,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,万不得已而使用它,最好淡然处之,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,如果自以为了不起,那就是喜欢杀人。凡是喜欢杀人的人,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。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,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,偏将军居于左边,上将军居于右边,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。战争中杀人众多,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,打了胜仗,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二章
    道常无名,朴。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可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於江海。
    “道”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。虽然小得无法分辨,可是天下却没有谁能使它臣服的。诸侯君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,万物将会自然归从于他。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,就会降下甘露,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。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,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,任命各级官长办事。名分既然有了,就要有所制约,适可而止,知道制约、适可而止,就没有什么危险了。“道”存在于天下,就像江海,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,使万物自然宾服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三章
   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
    了解他人的人,只能算是聪明。能够了解自己的人,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。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,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。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。坚持力行、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。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,身虽死而“道”仍存的,才算真正的长寿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四章
    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衣养万物而不为主。常无欲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    大道广泛流行,包容万物无所不至。万物依靠它生长而不推辞,成就了功业而不占有名誉。它虽养育万物却不去主宰,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,可以称它为“小”,万物向它归附而并不自认为是主宰,可以称它为“大”。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,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、完成它的伟大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五章
    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泰。乐与饵,过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
    谁掌握了“道”,天下的人们便会归顺他,并且不互相妨害,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、宁静,不会勾心斗角。音乐和美食,能够让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。道却是淡而无味的,看它,看也看不见,听它,听也听不见,而它的作用,却是无穷无尽的,无限制的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六章
    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。柔弱胜刚强。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    想要收拢它,必先扩张它;想要削弱它,必先强固它;想要废去它,必先兴盛它;想要夺取它,必先给予它。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,柔弱战胜刚强。生存在水里的鱼不能脱离池渊,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,不能轻易施加于人民。
    道经·第三十七章
  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
   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,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。王侯将相如果能按照“道”的原则为政治民,万物将都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化。当它的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,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。用道的真朴来征服它,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。如果万事万物都没有了贪婪之心,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、安宁。
    访问权限

    创建人 阿达
    文档编辑权限 创建者私有
    文档阅读权限 来自分类
    分类阅读权限 所有人
    分类编辑权限 所有人
    分类审核权限
    标签

    百世家谱|道德经-道经
    历史版本

    修改日期 修改人 备注
    2022-12-08 10:31:32[当前版本] 阿达 CREAT
    同类知识
    相关知识

    冀ICP备20003189号